20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投毒舍友被判死刑后,百名师生却为他求情
如何妥善解决与同寝室室友之间的矛盾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即使对于在知名学府就读的优秀学生来说也不例外。有一个案例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林森浩事件曾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很多人纷纷称赞:“感谢队友的宽容之恩。”
2015年1月的某一天,复旦大学一起高材生投毒案的报道瞬间成为社交媒体的热点。在此之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标签在人们眼中通常代表着优秀品德、全面发展,他们被视为智商情商双高的典范。然而,当真相大白于天下时,我们才意识到抛开高材生的光环,他们也会面对与普通人一样的各种困扰,拥有与同龄人相似的想法和冲动。
林森浩,出生于1986年,来自广东汕头一个贫困家庭。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生活靠父母努力工作来维持。由于家庭的贫困,林森浩从小就明白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家庭的命运。他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下,怀着父母的殷切期望,于2004年以780分的成绩进入中山大学医学院。他是一个典型的贫寒家庭中的杰出人才。经过六年的本科学习,林森浩获得了学校的保研资格,并于2010年8月进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尽管家庭条件困难,他并没有选择攻读博士学位,而是找了一份薪资待遇不错的工作。接下来的一年,他独自住在宿舍,直到黄洋作为同级同院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入住宿舍。从此,两人成为了室友。
再来说黄洋,出生于1985年的四川自贡。虽然是家里的独子,但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曾在地方国企下岗后,在当地中学找到了一份宿舍管理员的工作。黄洋是复旦大学耳鼻喉科2010级的硕士研究生,于2013年考取了博士学位。可以说,两人的家庭条件基本相当。他们选择学医的初衷也大体相同,都是出于希望母亲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选择这个专业。
两人关系
案发后,媒体报道的案情起因主要是基于林森浩的陈述,并没有涉及到另外一位室友的经历。由于本人并非当事人,所以只能通过室友葛俊琦的叙述来尽量还原事件的真相。与林森浩和黄洋不同的是,葛俊琦来自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由于他的课业繁忙和交际圈的差异,他们三个人的日常交流并不多。黄洋主要与同门师兄弟和本科同学交往,而林森浩则与同级硕士生有更多的交流。葛俊琦作为上海本地人,周末经常回家,并有和女友交往多年的情况。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林森浩和黄洋的相处时间更为频繁。
虽然他们的家庭条件相似,但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两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不同。例如在改善生活方面,黄洋作为独生子女,在挣到钱后更注重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他的父亲回忆说:“他读书8年没让家里花过一分钱,他赚钱了我们也不许他寄回来,怕给他增加负担。”尽管如此,黄洋依旧会给父母购买衣物和生活用品,以其他方式表达对父母的孝心。而林森浩则更倾向于将节省下来的钱寄给父母。
因此,林森浩自己也承认自己不太懂得享受生活,他说:“小时候家庭条件有限,成长过程中一直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关于黄洋的个性,有多位证人表示,黄洋平时表现得比较强势,喜欢炫耀自己。
他说话直接,有时候会无意伤害别人而不自知。关于两人的个性,葛俊琦评价道:“我觉得林森浩和黄洋在提高生活品质的方式上有所不同,林森浩更注重自己的未来发展,而黄洋更喜欢看国外电影,追求一种比较文艺、有感觉的生活。”“说黄洋强势,这个是根据个人理解。黄洋会和林森浩开玩笑,比如拍拍他的肩膀,喊他‘掉丝’等男生之间的调侃。
黄洋有时候会暗示林森浩不注重生活品质,但这并不是嘲讽,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和林森浩之间的关系很好,所以可以开这种玩笑。有时候黄洋开玩笑时,林森浩可能不理睬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有些不高兴。”
葛俊琦评价道:“我觉得林森浩和黄洋提高生活品质的方式不同
根据葛俊琦回忆,2013年2月,林森浩和黄洋在饮水机的水费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因此林森浩提出自己单独购买水来喝。葛俊琦回忆道:“2010年我们宿舍就买了饮水机,当时林森浩和我们其他两位室友(黄洋之前的室友)平摊费用,一直没有发生过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当时没有详细了解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我觉得我和黄洋两个人单独购买也没有问题。”
据林森浩事后供述,2013年3月的一个周六晚上,他在别的寝室与朋友玩游戏时,黄洋走过来并提到即将到来的愚人节,表示自己有一个整人的主意。接着,他讲了一个关于热水泡脚导致尿床的笑话。林森浩回忆说,看到黄洋得意的样子让他心里很不爽:“既然你要整人,那我先来整你一下。”
第二天,林森浩和同学吕鹏按照之前的约定来到中山医院11号楼担任核磁共振实验志愿者。根据吕鹏的证词,在检查进行大约一个小时后,林森浩向吕鹏借了204室的钥匙,借口是要拿一些实验用品。然后,他要求吕鹏拿了一个黄色的医疗废弃物塑料袋给他。之后,林森浩去了204室,拿走了自己用来实施计划的工具,包括一瓶装有二甲基亚硝胺的液体和旁边的注射器,注射器里大约有2-3毫升的二甲基亚硝胺。
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呈黄色油状液体,有刺鼻的气味。根据公诉方的调查实验,液体瓶中药物的含量约为52毫升。而根据正常情况,对于一个体重为65公斤的人来说,3毫升左右的二甲基亚硝胺就足以致命。
回到工作地点后,林森浩空手返回,并归还了钥匙。此时,工作室右手边楼梯下方的墙角处隐藏着装有毒物的黄色塑料袋。直到晚上吃完晚饭准备返回宿舍时,才再次拿回并携带着这个袋子进入宿舍楼内。在短短十几分钟内,林森浩成功完成了投毒。由于黄洋的杯子是一个白色的马克杯,他仔细研究后,用左手将水桶向内侧推开,将瓶子里的二甲基亚硝胺全部倒入杯子中,并将注射器中的药物也倒入了饮水机中。完成这些后,他丢弃了塑料袋,并特意将黄色袋子和液体瓶外层的包装纸扔进了第二教学楼电话亭旁的垃圾桶。
在法庭上,林森浩坦承自己一直在自欺欺人。他反复想着黄洋只喝了一小部分毒水,并且在他负责的实验中,大多数小白鼠都没有死亡。他说:“反而到后期生龙活虎。”他认为黄洋肯定会察觉到,因为二甲基亚硝胺是黄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油状物。他只是等待黄洋来质问他是否有动手脚,所以他没有再考虑后果,只想随它去吧。
因此,在3月最后一天晚上,当黄洋回到宿舍,林森浩没有提醒他饮水机被下了毒。当黄洋喝了一小口水后呕吐并感到恶心时,林森浩躺在床上保持沉默。即使黄洋没有察觉到问题并继续使用自己的杯子,他也无动于衷。甚至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他和同学一起出门去拿医生执业资格证书。
作为投毒的元凶,林森浩毫不担心,并对受害者进行检查时隐瞒了真相。他的供词中多次提到这是他的“侥幸心理”。
在喝下有毒水后,黄洋起初以为只是因为水中有细菌而引起了肠胃炎。当他去看病的时候,他告诉室友葛俊琦不要喝饮水机里的水。正是他的这个举动救了葛俊琦的命。从那天起,黄洋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一直到在ICU痛苦地离世。
林森浩在这期间多次从朋友那里听说过黄洋的病情,也多次与同学一起去探望他,甚至在中毒三天后亲自为黄洋做CT扫描,并多次见过黄洋的家长。在此期间,林森浩对自己投毒的事情保持沉默,只在一次与黄洋的三姨在走廊里提到准备做肝移植的事情,但没有说明原因。
就这样,黄洋痛苦地躺在病床上,由于病情急剧恶化,主治医生和他的师兄以及共同的同学都积极寻找线索。当他们接到要检查水样的通知时,林森浩有些担心,于是他将水桶放到宿舍公共卫生间,并希望能让一些东西挥发掉。
在水样送去检测的途中,室友葛俊琦也在思考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当他看到黄洋的病历上写着“急性肝衰竭”时,他突然想到林森浩曾经说过他使用了一种会导致肝脏损伤的试剂。但直到那时,没有人怀疑是有人故意投毒。
直到现在,林森浩也从未对自己的行为做过任何补救,相反,我们所看到的是他下毒、眼睁睁看着室友濒临死亡,然后继续过着正常的生活。当葛俊琦想到并查询了试剂的名称和作用后,他果断地给黄洋的师兄发了短信,但由于这个举动,他也差点错过真凶被警方怀疑。
接下来,黄洋的化验样本顺利检测出了N-二甲基亚硝酸,而此时黄洋的健康状况已经严重恶化。直至4月16日,黄洋的抢救工作无效,最终不幸去世。林森浩遭到了刑事拘留。此案经历了两次审理,最终维持了初审判决,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并且被剥夺了终身的政治权益。
随后,媒体对此案进行了大量报道,然而每个人对判决结果持有不同的观点,无论是媒体还是网友都有着各自的看法。作为旁观者,您认为这个判决是否公正呢?您认为林森浩应该被宽恕吗?我很希望听听您的观点。
结语
尽管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和改变喜好,但我们应该明晰自己内心的想法,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合理释放负面情绪。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尊重身边的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一切,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出积极的改变,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环境做出贡献。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通过尊重和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宽容的社会。
2013年复旦才子林森浩:投毒舍友被判死刑后,百名师生却为他求情